四合一网站建设及优势
(一)“仅退款” 的兴衰轨迹与监管信号
回首 2021 年,拼多多全面推行 “仅退款” 这一售后模式 ,彼时的电商领域,售后流程繁琐复杂,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拼多多此举无疑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其初衷纯粹且美好,旨在简化售后流程,给予消费者更为便捷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在购物时无需过多担忧商品售后问题,全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创新之举迅速得到市场响应,随后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跟进,短短时间内,“仅退款” 便成为电商行业的标准配置,似乎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 “万能钥匙”。
但四年的实践表明,理想化的规则设计,还是低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在实际操作中,“仅退款” 规则逐渐偏离了初衷,沦为部分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羊毛党” 这一灰色产业链悄然兴起,他们利用规则漏洞,频繁申请 “仅退款”,不退货却占有商品,让商家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乱象,监管层面的态度逐渐明晰。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升到新高度。电商行业中,“仅退款” 规则被滥用,导致商家陷入低价竞争、利润微薄的困境,正是典型的 “内卷式竞争” 表现。监管部门也明确发声,将大力治理 “款货两空” 问题,直指 “仅退款” 规则的滥用。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电商平台取消 “仅退款” 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对市场乱象的有力纠正,也是回归健康发展轨道的关键一步。
(二)平台规则的底层逻辑重构
取消 “仅退款”,绝非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而是电商购物领域的一次纠偏,是从过去 “一边倒” 式的 “平台强干预” 模式,向更为公平合理的 “商家自主协商” 模式转变。过去,平台在 “仅退款” 规则下,往往扮演着强势的 “裁判员” 角色,过度倾向消费者。以品牌店退货率数据为例,从 2021 年的 24% 一路飙升至 2024 年的 35%,这一显著变化背后,是消费者在 “仅退款” 规则下退货更加随意,商家却缺乏有效话语权,导致商家对平台规则产生信任危机,经营积极性受挫。
如今,新规则下,“退款不退货” 不再是消费者单方面的 “特权”,而是回归到交易的本质 —— 由商家与消费者平等协商解决。淘宝在规则调整后,不再像以往那样主动介入退款纠纷,而是鼓励商家与消费者自行沟通、协商解决方案,给予双方更多自主空间;京东则更为直接,取消 “仅退款” 这一表述,从根本上改变规则导向,让交易双方权责更为明晰。这种转变,是对市场交易公平原则的尊重,让商家和消费者在一个更为平等的环境中对话,重新构建起信任的桥梁,也为电商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对于商家利好合规经营
对于广大商家而言,取消 “仅退款” 政策无疑是一场久旱后的甘霖,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过去,在 “仅退款” 规则被滥用的阴影下,商家们苦不堪言,超 60% 的商家都曾因恶意退款遭受经济损失 ,许多商家辛苦经营,却在恶意退款的冲击下利润微薄,甚至入不敷出。如今,取消 “仅退款”,商家迎来了合规经营的春天。
在新规则下,商家终于拥有了自主决策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商品的实际状态、问题的具体性质,与消费者进行平等协商,自主决定是否退款。以电子产品商家为例,以往常常会遭遇一些消费者以 “差评威胁”,要求仅退款,商家为了避免差评影响店铺信誉,往往只能无奈妥协。如今,商家能够挺直腰杆,拒绝不合理的退款要求,这一改变直接减少了月均 20%-30% 的异常售后成本,让商家的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恶意退款的减少,商家也无需再为了对冲退款风险而一味压低价格,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沼。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选品和服务的优化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于消费者 倒逼消费决策升级
在 “仅退款” 盛行的时期,它确实像一把保护伞,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风险,让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大胆、无所顾忌。然而,这种过度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问题,使得部分消费者对 “仅退款” 产生了过度依赖,消费决策变得愈发冲动。相关数据显示,在 2024 年,因冲动消费而引发的退款占比高达 45%,这一数据令人咋舌,也充分反映出 “仅退款” 规则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如今,电商平台全面取消 “仅退款”,这一规则的改变犹如一记警钟,让消费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购物行为。在下单之前,消费者需要更加谨慎,仔细核查商品信息,包括商品的材质、尺寸、功能等细节,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购买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同时,消费者也会更加关注商品的评价和店铺的信誉,从多个维度考量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服务水平,减少因 “不喜欢”“不合适” 等非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
(五)对于平台 是对治理能力的进阶考验
电商平台取消 “仅退款”,这一政策调整对平台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考验。在新的规则下,平台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信用体系,以此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尽管取消了 “仅退款”,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消费者仍有 “退款不退货” 的合理需求,比如生鲜食品出现腐坏、商品在运输过程中严重破损无法退货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消费者需要与商家进行协商,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这一过程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沟通时间和精力成本。
为了避免商家恶意拖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电商平台需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保留必要的介入机制。例如,平台可以设立 “72 小时协商期”,在这期间,商家和消费者进行充分沟通,尝试达成一致意见;若逾期仍未达成一致,则由平台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仲裁,做出公正的裁决。
结语:在平衡中寻找电商文明新坐标
取消 “仅退款” 不是终点,而是电商规则从 “粗放讨好” 走向 “精准治理” 的起点。对商家而言,是从 “被动挨打” 到 “体面经营” 的觉醒;对消费者而言,是从 “绝对保护” 到 “责任共担” 的成熟;对行业而言,是从 “内卷消耗” 到 “价值创造” 的转型。当规则不再非此即彼,当权益保障回归 “程序正义”,电商才能真正迈向 “买卖双赢” 的健康生态。这或许正是中国电商从 “全球最大” 走向 “全球最优” 的必经之路。
今日推荐
热门精选
客服电话:
400-0932-818
18053169096